歐佩克+似乎再一次“失敗”了。
歐佩克+于11月舉行的會議本應是一場嚴肅的會議。相反,這一會議最初被推遲到29日,然后又被改成線上會議,暴露出集團產油大國和小國之間的利益發(fā)生沖突。
在6月的上一次會議上默認降低產量配額后,歐佩克+的西非成員國就已非常不高興,當時安哥拉石油部長甚至提前離場,似乎想借此表示出抗議態(tài)度。
周四,歐佩克+各成員國的部長們終于在網上會面,出乎意料的是,該集團似乎沒法達成共識,油價也因此一度大幅下挫3%。
歐佩克+內部似乎不再團結
昨天的歐佩克+會議沒有討論整個集團的進一步減產問題,而是由各成員國自行決定是否進行更大幅度的自愿減產。
有8個歐佩克+成員國決定于2024年第一季度進一步減產合計近220萬桶/日,但這包括了沙特和俄羅斯之前的自愿減產規(guī)模,算一算的話,實際上這幾個產油國明年第一季度的新增減產幅度僅略低于90萬桶/日,而對于這些額外的自愿減產,這些國家可以根據(jù)市場情況逐步回歸市場。
會前的關鍵問題之一是今年早些時候為安哥拉和尼日利亞設定的生產配額,這兩個國家早就對再次下調產量目標“不爽”,結果是尼日利亞的產量目標上調,安哥拉直接表明不會遵守新的配額。
這一會議反復暴露了歐佩克+面臨的困難,最近的油價下跌既反映了對全球需求放緩的預期,也反映了地緣政治風險已經下降的事實:現(xiàn)在很少有人認為加沙戰(zhàn)爭會演變成更廣泛的地區(qū)沖突。與此同時,包括美國、巴西和圭亞那在內的其他產油國增加了產量,彌補了歐佩克+的減產。
盡管巴西將在明年加入歐佩克+,但這可能會使得歐佩克+內部更亂,更難達成共識。
對于明年的油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佩克+最終如何退出減產,顯然也取決于明年的需求情況。市場的反應表明其依然感到失望。令市場擔憂的是,這些宣布的減產是自愿的,而不是整個歐佩克+范圍內的減產。這些自愿性減產表明,歐佩克+成員國越來越難以就減產達成一致。因此,如果今后需要采取進一步行動,該集團將越來越難以作出反應。
大小產油國之間的利益沖突
近期油價下跌也反映了歐佩克+的這一事實,即其內部矛盾似乎正在爆發(fā)。
歐佩克在2016年“升級”成歐佩克+時迎來了另外10個國家,并計劃招募更多的國家。作為一個更大的利益集團,若想獲得更大的市場影響力,各成員國只能舍棄“私利”,并堅持集體利益最大化。
但這一點說的簡單,做起來卻很難。計劃抵制這次會晤的安哥拉部長在6月份曾與加蓬部長一起退出了當時的線下會議。這兩位部長顯然是在抗議配額削減。他們和其他人一樣,擔心減產會損害勘探投資。
但往好的方面想,至少安哥拉的石油產量沒有超過它的目標,而并非所有成員國都這樣。例如,伊拉克的日產量就超過了其上限。由于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不受該集團產量上限的限制。墨西哥拒絕接受配額。盡管是歐佩克+的成員國,但它們最近都在銷售更多的石油,急切地想要吸收俄羅斯和沙特因減產而喪失的市場份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Alberto Behar和劍橋大學的Robert Ritz寫道,在2014年,該組織也面臨類似的情況,當時,成員國們增加供應是為了壓低油價,正如9年前11月歐佩克會議上宣布的那樣,其目標是搶占市場份額,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刺激需求,而且不需要歐佩克成員國遵守紀律,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生產石油。
但這種方法已不再可行。歐佩克上一輪的市場份額戰(zhàn)略幫助約束了美國的石油生產商,促使它們變得更有效率,從而更能抵御未來的擠壓。摩根大通估計,自2014年以來,美國開采石油的成本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該國的石油商已經不斷精進他們的開采方法,現(xiàn)在他們還在鉆探更深、壽命更長的井。
最希望歐佩克+目前的戰(zhàn)略取得成功的莫過于沙特和俄羅斯。
根據(jù)IMF的數(shù)據(jù),該國大規(guī)模的愿景計劃將沙特預算平衡油價推高至85美元/桶,如果包括其主權財富基金的支出,這個數(shù)字會更高。與此同時,俄羅斯需要石油收入為俄烏沖突提供資金。而將會議推遲到11月30日并產生的結果對兩國都沒有幫助。